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坚持深化改革不动摇,不断激发农村发展动力。发端于小岗村的“大包干”是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是影响中国社会进程的一件大事。40多年来,小岗村始终高举改革创新的大旗,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试验田”,在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形成了新时代敢于创造、敢于担当、敢于奋斗的小岗精神。
![]()
|
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今年已经70多岁,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小岗人,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老人家依然是感慨万千。老严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受当时农业经营制度影响,全村20户115名社员,守着800多亩土地却连饭都吃不上,村里农业生产一度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 |
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村民 大包干带头人 严宏昌
1978年之前,老百姓吃粮要靠国家的供应,全年的口粮只有一百七八十斤。1978年的时候,我们全队全年粮食产量不到3万斤,一亩地产量几十斤。20多年,始终没有向国家交过一粒粮食,生活上都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就要改变过去那种状况。
![]()
|
穷则思变,为了改变当时的状况,严宏昌和其他的村民,开始思考如何改变村里落后的状况,1978年的一个冬夜,18位村民聚集到一起,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
![]() |
【出镜】记者 郑志
这里是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纪念馆”,1978年11月24日,小岗生产队的18位农民,按下了这18颗红手印,一致决定实行分田包产到户,探索农业大包干生产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
![]()
|
“大包干”明晰了农民的承包经营权,释放了农村生产力。分田到户第一年,小岗村就结束了吃救济粮出门讨饭的日子,实现粮食总产超过13万斤,是过去15年的粮食产量总和,“大包干”这一改革之火不但让小岗“一夜跨过温饱线”,还迅速以燎原之势燃遍全国。
![]() |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杜志雄
小岗村的改革,引发出来范围更广的改革,这是它的意义之所在。农业农村的改革领域,安徽一直是走在全国的前列的。
![]()
|
从小岗村农民按下18个红手印开始,一系列改革紧锣密鼓在这里推进,一代又一代的小岗人接力前行。4年前在外地打工的小岗人殷玉荣,得知家乡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试点的好消息后,返回了家乡,成功流转土地390多亩,如今,她已经成为了村里生态种养产业的带头人。
![]() |
滁州凤阳小岗村民益土地股份合作社 负责人 殷玉荣
以前传统农业,一亩地收益1000块钱左右。我们现在稻虾连作有390多亩,一亩地最低挣3000块钱左右。不单追求产量,我们现在追求的是让大家吃上安全放心的粮食。
![]()
|
过去为了吃饱肚子,小岗村的土地化整为零,而现在为了发展现代农业,小岗村的土地又破除田垄,实现了适度规模化经营。党的十八大以来,小岗村土地流转率达到了65.7%,其中规模流转约7000亩,催生出家庭农场、致富带头人等达到100多人。特别是2016年4月25号,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小岗村,让小岗村再次开启了改革发展的新征程。牢记总书记嘱托,小岗村积极推行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和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试点,壮大村集体经济,让农民集体资产产权由虚转实,变为真金白银。
![]() |
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村民 大包干带头人 严金昌
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三个坚定不移,要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对我们农业、农村、农民特别关心,特别重视。41年前,我们没有东西吃,现在我们是吃不愁、穿不愁、家家都住小洋楼。
![]()
|
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眼下的小岗村,成功发展了乡村旅游业,建立了小岗村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吸引了1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驻。2018年,小岗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20元,人均分红520元。
![]() |
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 李锦柱
小岗村始终与伟大祖国同频共振,实现了从户户包田有地到人人持股分红,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我们奋力把小岗村的乡村振兴推在全省前列。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