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最新动态

安徽经济网丨【喜迎省两会】和美乡村处处景

发布时间:2025-01-15 14:50:00 浏览:1564 次
【字体大小: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深入实施“千万工程”,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建设江淮粮仓,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作为农业大省,近年来安徽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探索推进“三变”改革、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步履铿锵有力。

  从江南丘陵到皖北平原,从大别山区到长江沿岸,一项项帮扶政策守牢底线任务,一个个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一处处和美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画卷,正在江淮大地上徐徐展开。

徽风皖韵 和美乡村展新颜

  多年之前,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的村民们或许难以想象,今日之大湾,环山公路蜿蜒盘桓,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庄成了景区,游客络绎不绝。

  “大湾好风景,出门就是岭,不是石头绊了脚,就是茅草割破颈”,这是昔日山沟沟里的真实写照。不过,曾经闹心的山乡环境如今已变成好山好水,脱贫后的深山远村里,处处是笑脸。

  “以前哪能想到现在的生活这么好,我是大湾村发展变化的受益者。”据大湾村“喜来山庄”店主闵玲介绍,如今,她的农家乐已有15个房间30个床位,同时餐饮还能摆30多桌,并和省内外几十家旅行社达成了合作关系,生意越来越红火。

  2018年,大湾村实现贫困村出列,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近年来,大湾村紧抓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机遇,推动现存美丽宜居改造提升,打造了全省首个“零碳”示范乡村,入选“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及“最干净旅游乡村”。如今,大湾村走上了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发展道路,2023年,旅游接待量超50万人次、综合收入突破7000万元;大湾村集体经济收入也由2016年的不足10万元增加到去年的240多万元。

  大湾村的“美丽蝶变”是安徽深入实施“千万工程”,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安徽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2012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上迭代升级,启动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到2027年,建设精品示范村1000个以上、省级中心村1万个以上。截至目前,安徽已建和在建精品示范村411个,其中去年新建211个;已建和在建省级中心村9083个,其中去年新建850个。

  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安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号工程”,也是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基础工程”。我省从各地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抓住普及普惠的事,真金白银地投、真刀真枪地干,安徽的广袤田野上,一个个乡村正在蝶变。

  农村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家园。把农村建设得美好,农民群众才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健全长效管护机制,以环境“高颜值”提升农民“幸福值”。截至目前,我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8.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环卫市场化率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1.5%。统筹推进农村道路、供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以生活“便利度”提升群众“满意度”。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5G和快递服务网点在行政村实现基本全覆盖。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因路而兴、因路而富、因路而美,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如今,徜徉江淮大地,皖南地区彰显山水徽韵,皖北地区彰显田园风光,江淮地区彰显错落有致,沿江地区彰显山水风韵,皖西地区彰显生态山村……各具特色的现代版“桃花源”越来越多,村庄“高颜值”也在不断提升农民“幸福值”。

筑梦沃野 “三变”改革共奔富

  改革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法宝,近日,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村委会前停满了车辆,他们是来自江苏、浙江、上海等全国各地的游客。

  前不久,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公布了2024年“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名单”,小岗村赫然在列。这个有着“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之称的村子,“摇身一变”成了世界旅游名村,吸引众多游客参观游览。

   “没想到,以前吃不饱饭的小村庄,现在因为发展旅游闻名世界。”据当年“大包干”18位带头人之一的严金昌老人介绍,作为知名红色旅游村,现在的小岗村内景点罗布,每天游人如织,其中不乏一些外国游客。小岗村的“当年农家”,因复建40多年前“大包干”按下红手印的场景而得名。旅游旺季,这里一天要接待20多个旅游团。

  “大包干”纪念馆、沈浩先进事迹陈列馆、“当年农家”……历史原因让小岗村名声在外,但这里的旅游业却是“摸着石头过河”后才成为“活招牌”。

  “小岗村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第一村,来参观学习的人很多,大多是冲着这里的历史资源来的,但因为缺乏延伸的旅游项目,很多人来了只是走马观花,留不住人。”滁州市小岗村旅游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永强表示。

  蜕变从2016年开始。这一年,小岗村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从此,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2018年,村党委拿回原本托管经营的旅游公司主导权,由村集体持股51%,成立小岗村旅游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有了公司管理之后,小岗村对“当年人家”重新规划,建设了传统村落区、民宿体验区、农村生活区、农产品展示区、文物本体等多个体验区。小岗村的旅游业从最初的单一接待模式,发展到如今集乡村休闲、民宿、研学游等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模式。2023年,小岗村累计接待游客5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9万元,较2016年增长116%。

  据介绍,随着旅游、培训、民宿、餐饮等服务业发展,小岗村村集体经济分红从2017年的每人350元,提高到2023年的每人700元。这些收益的部分金额,每年用于为村民购买新农合、新农保、政策性农业保险,以及发放教育奖励等,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幸福感极大提高。

  纵深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创新集体经济运行机制。近年来,安徽省持续探索完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模式,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多途径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带动村集体和农民分享改革收益,让千千万万个村庄都如同小岗村一般过上了年年有分红的日子。

  让闲置资源活起来、分散资金聚起来、农民群众富起来。“三变”改革的推进,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更激活了乡村发展“一池春水”。2024年,安徽持续推进土地制度、经营制度等关键领域改革,全省开展“三变”改革的村占比88.2%,村集体经济收入稳步增长。改革催生出一大批乡村新职业、社会化服务的新组织、农业经营新模式。截至2024年10月底,安徽家庭农场数量达33.7万个、居全国第1位,农民合作社达11.5万个、居全国第4位。

产业强劲 智慧农业促丰收

  新年伊始,通过卫星遥感影像从太空遥望,位于合肥市肥西县花岗镇的这片近百亩荒地,经过半年多建设,如今成为合肥市重要的现代农业服务基地。科研育种、种子加工等工作正加紧开展。

  “2024年,我们实现了一个大跨越,改变了过去多部门分散开展技术服务的模式,加大科技、人才、项目的整合力度,全年服务群众3万人次,辐射带动5个乡镇10万亩农田。”合肥市肥西县现代农业服务基地厂区负责人陈黎明介绍道。

  据了解,立足当地粮食全产业链提升的新需求,2024年,他们同合肥的农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组建了服务粮食生产的10多个专业团队,助力当地粮食产量提升了5%,亩均节本增效150元以上。

  这是成色更足的丰收,国家统计局前不久发布的粮食产量数据显示,2024年,安徽粮食总产量、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实现“三增”。其中,全省粮食总产836.9亿斤,位居全国第5位,比上年增加6.7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这是保障更有力的丰收,这一年,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指引下,全面建设江淮粮仓,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超200万亩,加大良种、良机、良法融合力度,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5%,良种覆盖率超过99%,让“中国碗”多装优质“安徽粮”。

  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2024年,安徽还聚焦产业振兴这个农业强省建设的关键,树立大食物观,全力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在池州市东至县青山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雪菜冬管、大米加工、农特产直播……从产业基地,到乡村振兴创业园,处处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据了解,近年来青山乡聚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培育现代农业经营实体53家,并不断优化“产业联盟+经营实体+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了生态水稻示范基地4000亩,油茶、中药材、雪菜、烟叶、林果、羊肚菌、丝瓜络、林下黄精等生态特色产业示范基地5000余亩,推进全域耕种农业与林下经济一体化发展,有效促进资源变资产、农民变工人的转变。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不只是青山乡,安徽立足资源禀赋,淮南牛肉汤、徽州臭鳜鱼、霍邱鹅肝等“土特产”,充满地域特色、乡土气息的农产品滋润亿万“舌尖”。酥梨、徽茶、江淮小龙虾、亳州中药材,一个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持续推进。2024年,安徽深化稻米、小麦、蔬菜等10个产业全产业链建设行动,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500家,新增产值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

  得益于安徽在乡村产业三产融合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我省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已建设了352个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特别是绿色食品十大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同比增长11.5%。安徽各地乡村产业发展活力越来越强,产业的质量越来越好。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正在变为现实。

文章来源:安徽经济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