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最新动态

《中国经济报告》刊发: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小岗村为例

发布时间:2025-03-04 10:50:00 浏览:2016 次
【字体大小:

4861c6606119d864db8423e6425cf8e.png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深刻改变了中国。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主要发源地,40 多年来始终与改革同频、与时代同行,既是农村改革的探路者,也是受益者。

关键词:农村改革;大包干;小岗村;改革开放;中国式现代化

一、回望来时路,农村改革是乡村发展的重要法宝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小岗村靠改革起步,靠改革发展,靠改革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一声惊雷“大包干”,掀起改革开放澎湃春潮

      1978 年冬天,小岗村 18 位农户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签订契约书,按下红手印,搞起了农业“大包干”,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大包干”调动了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开创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催生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把基层的实践创新转化为国家的制度创新,推动了党的理论创新。随后,广大农民进行非农经营,农村开始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生产转变,并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了数以亿计的劳动力。2016 年 4 月 25 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小岗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这一声“惊雷”冲破思想桎梏,激活发展动力,开创了改革先河,汇聚了改革动能,引领中国发生深刻的观念之变、体制之变,为全面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

   (二)群雁高飞头雁领,小岗改革再“突围”

     20 世纪末,小岗村和中国广大乡村一样,发展中出现了新的问题。安徽省委改革创新,采取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办法,从机关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下村任职。2004年2月,沈浩同志从省财政厅被选派到小岗村担任第一书记,2009年11月,因长期积劳成疾,他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六年时间里,他一心一意为小岗谋发展、为村民谋利益,制定了发展现代农业、开发旅游业、招商引资办工业的发展战略,团结带领小岗人突破天花板,突围而出,重新走上了发展快车道。沈浩同志是新世纪农村改革探索者,用实际行动蹚出了一条突破性发展的道路,用生命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群众称他是“我们离不开的好干部”。

    (三)蹄疾步稳闯新路,绘就乡村振兴时代华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小岗村以来,小岗村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围绕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条主线,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三变”改革(指将资源变为资产、资金变为股金、农牧民变为股东的改革模式)以及农村金融、宅基地、机制体制等各项改革走在全省全国前列,推动了村庄全面发展。由此形成了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做旺的三产融合发展路径,实现了住、行、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民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全面提升,构建了党建引领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社会治理体系。新时代小岗用敢于奋斗、敢于创造、敢于担当的精神气质 ,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改革再出发,在乡村振兴之路上阔步前行,正从农村改革第一村向共同富裕先行者迈进。

二、立足新方位,透视农村改革的经验和启示

      小岗村在 40 多年的农村改革历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有很多有益启示。

     (一)始终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坚定不移强化基层党建

       40 多年来,中国改革取得了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成就,关键和根本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小岗村的深刻巨变就是最好的例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强调,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小岗村的大包干不是偶然的,是在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基础上农民的创造,离不开当时安徽各级干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百姓放在心中,敢于担当、善于担当,对农民的探索给予默许、支持、保护、总结、推广,关键是党中央果断决策,把农民的探索、基层的担当转化成党的意志和国家的政策并形成农业经营制度。大包干蕴藏着深刻而朴素的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与党的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小岗村独特地域文化的融合;是党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初心和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本心完美契合;是党通过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生动实践、经典案例。沈浩同志六年间鞠躬尽瘁,是中国共产党人卓越品质和优秀素养的集中体现,村民三次按红手印是对党的无限信任,是坚信党始终是改革的坚定领导者和推动者的明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小岗村以来,我们持续加强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党委班子,不断强化思想教育、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用创新理论武装思想,用红色传承夯基垒台,用改革精神指导工作,用为民初心服务群众,接续奋斗、团结拼搏,实现了从一声惊雷到多点开花,农村改革与时俱进闯新路;从农业一花独放到三产融合,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开新局;从三村合并到三治融合,乡村治理共建共享出新招;从奔向小康到共同富裕,百姓生活安居乐业逐新梦。事实证明,党的领导是农村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是乡村发展的根本保证。

4ca800c3000c5e6687117851aed1c6b.png
                                                                                             农村改革是乡村发展的重要法宝。图/中新社

    (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取向,坚持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回顾小岗村的发展历程,大包干实现了群众吃饱饭的朴实愿望,沈浩同志顺应了群众对发展的迫切渴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小岗村以来,我们始终把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根本任务,把百姓所思所想所盼转化成发展的施工图,落地见效。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耕者有其田”是农民最大的期盼。小岗村在全国率先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颁证,安徽省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一证在小岗村颁发。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是农村改革又一次重大制度创新,红证书给农民吃下了“定心丸”,给农业农村服用了“活络丹”,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同时,稳慎推进宅基地改革,组建小岗村供销社,为村民提供平价农资供应和耕种管收烘储等农业综合服务等,以土地制度改革为主线的一系列农村改革全面铺开,不断深化,为农业农村发展构筑起四梁八柱。

     产业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钱袋子”。我们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创建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现代农业为抓手,一产做优,引进北大荒、凯盛浩丰等龙头企业,发展匠心葡萄、小岗蓝莓等特色种养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30余家,2023 年粮食产量达 1.1 万吨。推动现代农业纵向延伸,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二产做强。小岗产业园七通一平基本完备,盼盼食品等一批项目先后投产,新锣食品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链初现雏形。推动现代农业横向拓展,三产做旺。发展红色旅游、乡村休闲、教育培训、研学拓展、民宿会务、农村电商等乡村富民产业,2023 年小岗村景区累计接待游客 58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1.5 亿元。蓬勃发展的三产融合带动小岗及周边 150 余村民进行创业,新增就业 2000 余人,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900 元。

      所有改革归根到底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幸福日子。小岗全体村民都住进了庭院式的二层小楼,水电路气网全部接通入户,幼儿园、学校、卫生院、派出所、消防队、敬老院等出门即达,医疗、养老、农业保险由村集体买单,村民的生活变得更有质量、更有保障。

     激活自治,创新议事协商形式,搭建多方主体参与平台。坚持法治,构建村组户三级法治宣传网络,建成国家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弘扬德治,创新设立“美德银行 ”,用小积分撬动了大治理。改革措施增进民生福祉,改革成果惠及百姓,村民是改革受益者,也是改革推动者,大家纷纷干了起来:有的村民成了改革的急先锋,搞起了股田制,探索农业经营新路径;有的成了发展致富带头人,成立农机大院,搞起电商直播,经营起特色农家乐,创新创业丰富产业业态;有的成了乡村治理热心人,化解矛盾调解纠纷,开展监督提出建议,带动形成和谐文明的乡风氛围。内生动力的激发推动了乡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红火态势。在总结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这是一场人民广泛参与的深刻变革。”只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我们的事业定将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三)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坚定不移使改革奔着问题去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改革的动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新时代农村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紧扣制约发展的堵点痛点难点,在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在推动发展上出实招。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

     首先解决“地”的问题。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实现耕地由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完成小岗马家坝水库清淤扩容、“引水上岗”“引淮润岗”等水利工程,彻底解决了困扰小岗千百年的生产用水难题,大幅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为发展现代农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着重解决“权”的问题。持续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对土地进行确权颁证。通过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保护了农民承包权和流转方的经营权。推动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村土地流转率超七成。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核实量化集体资产,将股权确权到人、发证到户。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2018 年起连续 7年为全体村民分红,累计分红达 1700 多万元,从“户户分田有地”到“人人持股分红”。

      探索解决“钱”的问题。成立全省首家村级乡村振兴支行,设立全国首支村级乡村振兴产业基金,试点发放“兴农贷”,率先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帮助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解决生产经营中资金困难。

      类似的改革举措还有很多:选拔培养优秀人才作为后备干部,对村民开展专业培训,成立博士工作站,改革旅游管理体制,成立旅游投资公司,提升改造大包干纪念馆,建设小岗村宿,扩建当年农家景区,引进非遗文化和传统工艺,打造国家级研学实践基地,开展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活动等等。实践证明,发展无止境,改革无穷期,改革只有不断奔着问题去,才能把握主要矛盾、主要问题,才能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体制。

三、奋进新征程,深化农村改革再出发

     (一)提高政治站位,坚持系统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农村改革是系统工程,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涉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相关的方方面面,也有不少底线红线,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坚持从全局和整体出发统筹协调谋划改革。

      一要把顶层设计和基层首创结合起来。要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强化村党委班子建设,打造政治过硬、创新意识和能力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把党的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用党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来引领基层的实践创新,确保农村改革不走偏、不变味。牢牢守住“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用担当实干为群众创新探索打造平台、优化环境、营造氛围、整合资源。调动群众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基层首创精神,吸收总结群众智慧和实践经验。聚合各方面力量,激发农村改革内生动力。

      二要把农村改革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要找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堵点,把改革作为清除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的重要法宝,因地施策、由点及面,切实推动乡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坚强有力、产业蓬勃发展、人才加速回流、生态美丽整洁、文化和谐繁荣,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

      三要把改革成果和群众利益联系起来。坚决站稳人民立场,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村民急难愁盼的问题清单,转化为改革的责任清单、任务清单。把更多财产权益赋予农民,把更多现实利益给予农民,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民生福祉、提升服务水平,让百姓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聚焦主要矛盾,增添发展动力

      要始终把准把稳农村改革正确方向,坚持守正创新、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牢牢守住底线红线,坚持从农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稳慎推进、善作善成,确保改一项成一项。

      一是打造三权分置改革升级版。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到期延包 30 年试点,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有序发展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构建多元化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小岗供销社改革向服务现代农业纵深推进。

      二是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巩固拓展改革成果,壮大集体经济。深化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和集体企业的双轨制经营,构建新型集体资产运行机制,增强集体经济运行市场化程度。探索将小岗品牌运营作为改革重点,打小岗牌,唱经济戏,做发展文章,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积极探索退出、担保、继承等权能。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落实好农民的集体收益分配权和民主监督权。持续为村民分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三是用好农村金融改革新杠杆。加大和金融机构合作力度,创新惠农助农金融产品,探索支农支小支微新举措,走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百姓主体的产业发展路径。通过金融进村,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和村民创新创业。以乡村振兴产业基金为抓手,整合各类资源,撬动招引优质项目,推动乡村产业提档升级。

      四是绘就宅基地改革的“富春山居图”。坚决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这三条底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权益。探索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活化路径,引导和鼓励农户腾退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着力激活乡村建设用地资源,通过出租、自营、联营、入股等多种方式,发展精品民宿、度假康养、文化创意等新业态,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益。

     (三)抓好重点和关键,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城乡融合重点要以县域为平台,推动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补、工农互促的体制机制,以城乡融合推动乡村三产融合,以产业发展带动全面振兴,着重推动农产品上行,农民上行,城里人下乡村,发展要素下乡村。

      推动农产品上行,核心是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首先要抓好主粮生产,为国家粮食安全夯实基础。进一步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推动小岗种业做优做强、高科种业建成投产,夯实种质资源根基。做好新型农资农机农技应用和社会化服务推广,强化农业生产环节管理,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实现优质优价。其次要大力发展现代种养业,培育葡萄、草莓、蓝莓等特色农产品。通过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等,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为村民增收添路径。三要不断延长产业链,加强与蒸谷米等现有企业合作,以农产品为原料研制开发新产品并推向市场。树标杆、搭平台,吸引集聚更多优质企业强链补链,形成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育品牌、扩渠道,强化品牌运营,建设直播电商产业孵化基地,在线下线上打响小岗农产品金字招牌。

      推动农民上行,核心是培育县域内就业创业平台,让农民在家门口有事干,有钱赚,稳定增收。要为农民创业就业创造环境,以小岗产业园为载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与村集体和村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分红、提供就业岗位、订单农业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以园区企业为依托,开展技术培训、创业支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旅游培训产业为支撑,带动村民开办农家乐、文创店等。支持非遗传承人和传统手工艺发展“前店后坊”,实现乡村多元化创业就业。把政府有为的手、市场无形的手和百姓勤劳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构筑乡村发展不竭的发动机。

     推动城里人下乡村,核心是推动乡村资源转化,发展富民消费经济。一是适应市场供求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以及消费结构和方式多元化、差异化的情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突出乡村独特的禀赋、资源,把乡村特有的非遗传承、手工作坊、民间美食、特色文化、田园风光、优美环境、洁净空气等转化成能够进行市场交换的产品和商品,吸引城里人到乡村消费。要精心打造乡村乡愁系列景点,做好乡村休闲和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开发以农业体验、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完善以高标准衣食住行体验为特色的旅游业态。加快完成大包干纪念馆展陈改造提升和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依托小岗干部学院和中组部、农业农村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产业。二是吸引城市创客等新农人进乡村,用文创、文艺、文化来点亮乡村,带动发展。

      推动发展要素下乡,核心是推动发展要素耦合,促使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生态。在吸引城里人下乡村发展消费经济的基础上,把人才、技术、资本等市场化要素导入乡村,和农民的承包地、宅基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融合起来,构建市场化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产业生态,让村民在产业生态中各展所长,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各得其所。深化与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等高校的全面合作,加快推动与江南大学金征宇院士团队合作的小岗健康食品产业创新研究院筹建落地,推动更多人才入驻小岗村,更多科技成果在小岗村转化。用好用活小岗乡村振兴基金,探索金融支农新途径,激活农村发展要素。多办一些农民自己办不了办不好的产业,多办一些产业链长的产业,多把加工产能留在乡村,把更多就业岗位留给农民,把产业链增值收益留给农民,让乡村百业兴旺,农民乐业安居。

(作者为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报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